主说明: 盛夏时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迎来一拨拨外地游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让这个小村落如同这个夏天般“火”了一把。
游客乘上摇橹小船,徜徉在荻港村的古河道中,从一座座古桥依次穿过。两岸,“鱼桑丰园”“渔灯映月”等石刻汉字倒映水中,临河的鱼桑人家,许多都开起了餐馆、民宿。村民们在河埠头用竹竿吊着篮子,热情送来鱼汤饭、生熯肉饼子、鲜桑葚汁、爆鱼、鱼圆等特色小吃,独具鱼桑韵味的水乡体验令游客们深深陶醉。
“这是围绕遗产地独特的鱼桑文化最新开发的水上游线。”湖州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会长徐敏利介绍说,“游客们一路尝一路看,沉浸式感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色香味。这是荻港村庄景区的魅力。”
2500多年前,湖州先民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发展桑基鱼塘绿色循环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生态农业景观。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成为浙江省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南浔区仍保留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作为桑基鱼塘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荻港村通过不断活化利用,让传承千年的农作智慧焕发勃勃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当地创新桑基鱼塘应用,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传承、保护和发展蚬壳湾1007亩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接二连三”延长其生态产业链,打造了“三生”融合、文旅融合的江南水乡特色遗产保护地。
荻港渔庄内的桑基鱼塘研学基地是长三角各地青少年的研学夏令营。当地聘请科技专家、文化学者、鱼桑工匠、非遗传人等组建研学指导队伍,开发了鱼桑文化研学系列体验课程。做蚕茧灯、绘蚌壳画、制作蚕丝纸……孩子们体验原汁原味的鱼桑文化风情,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荻港渔庄是“渔家女儿”徐敏利打造的一座集特色餐饮、乡村民宿、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项目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农业文化遗产地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知识。”徐敏利告诉记者,上月以来,鱼桑研学游持续火热,餐饮和客房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涨,带动附近500多名村民就业。村里的20多户鱼桑人家也加盟到研学项目联合体,给孩子们带去原生态的体验。目前,占地200亩的长三角鱼桑耕读体验村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10月份部分项目可开放。
产村融合也绘出了共富新图景。荻港村党委书记杨升辉介绍,2020年开始,荻港村与渔庄全面村企结对,通过整合古村资源,修建古村美食一条街,创建浙江省“百县千碗”美食小镇,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一间间特色小吃铺。当地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发了上百种的桑陌系列产品,不断延伸拉长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还发展“桑基塘鱼”养殖近1200亩,并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每亩鱼塘可增收30%左右。去年,荻港村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带动旅游和土特产销售超亿元,实现了产村融合、村强民富。
来荻港吃一碗鱼汤饭,已成了一块推动古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以鱼桑文化为媒的鱼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被认定为国家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通过文化节,传统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古运河文化等得到精彩呈现,也成了南浔讲好农遗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徐敏利说。
记者 吴建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