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猎人”
作者:吴建勋
化石,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 一件化石标本,进入到博物馆及科研团队手中,要经过挖掘者、收藏者之手,这其中民间化石爱好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科普级别的玩家到专业挖掘和收藏,他们被统称为“化石猎人”。中国民间科普性质的寻找化石行为,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后,今年57岁的唐新良便是其中之一。 浙北南浔练市小镇上,唐新良的工作室位于练溪边一幢普通二层住宅,低调得甚至没有任何招牌,屋内却别有洞天。门口竖立的一块经历亿万年岁月的硅化木,透着古老沧桑。屋子里陈列的各种化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叶虫化石。是在我们湖州安吉发现的。”每一块化石,唐新良如数家珍。历经亿万年的熔铸,三叶虫的形骸如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出现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早期海洋的三叶虫是一类完全灭绝的古生代节肢动物,因背壳上有两条纵向背沟,上下分三节而得名。三叶虫化石是他收藏较多的一类,主要是距今5.4-4亿年。唐新良说,三叶虫代表的也是地球生命大爆炸时期,三叶虫之后的生命才有了进化,所以三叶虫是研究地球变迁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唐新良收藏了自寒武纪三叶虫到第四纪的各种脊椎动物、植物等化石近千件,堪称是一个多彩的史前生物世界。亿万年前,大自然用它的画笔在不同岩层上涂抹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引起我们无穷的联想、探究和感叹。在众多化石藏品中,有一件鱼龙化石引人注目。鱼龙是恐龙的“远亲”,是一种重新回到海里生活的爬行动物,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大概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还有一件来自喜马拉雅山顶形似海螺的菊石化石,产于4000-5000米的侏罗纪地层中,距今1.5亿年左右,现早已灭绝。“要知道,那个时候,当今世界屋脊仍是一片汪洋。”展馆中,一块长1米左右的鹦鹉嘴龙化石,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恐龙,“可以遐想亿万年前的那一场地球灾难是何等的悲怆。”唐新良感叹道。 原始化石其实就是一块石头,有些能看到一些印记,有些连印记都看不到。唐新良拿到这些化石后,要按照岩层的缝隙和痕迹一点点的敲碎、打磨,让化石里的古生物凸显出来,一些三叶虫和菊石从化石中凸显出来,就好像石头上趴着一只虫子,连触角都清晰可见。这一项工作需要十分的耐心,如果要精修还要花更长的时间。 并非地质专业出身的唐新良,上世纪80年代就随舅舅到上海做煤炭生意,由于头脑活络,待人诚恳,唐新良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唐新良痴迷上了奇石收藏。而开始涉猎化古,则是在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宝石展上。当他看到2.5亿年历史的”海百合“化石时,一下子就挪不动脚步了。“我当时惊住了,没想到在亿万年前,居然还有长得像花一样的生物。”从那刻起,唐新良就开始了古生物化石的收藏,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化石猎人”。直到2000年,唐新良遇到地质专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殷苏杭教授,这才真正为他打开了一扇化石之门。二十多年来,唐新良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化石产地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跑遍周围的七、八个国家。 早些年,在长兴煤山、安吉等地也常能发现一些笔石、菊石等化石,但湖州并不是化石主产区,如今已经很少能够再找到昆虫的化石,只能找一些图案漂亮的植物化石。遇上节假日,唐新良依然会约上殷苏杭教授等专家一起到野外考察,每次外出,随身带的装备很简单——地质锤和手套,还有一袋干粮。许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地,但只要见到有祼露出来的岩石,他们就会停下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如果是沉积岩,就有可能藏着化石。”唐新良说,第一次到野外,看到岩石上留下的植物叶片印痕,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与亿万年前的地球生物有了某种联系。 要不是疫情,唐新良几乎每年大半时间都在外,个中艰辛和心酸,外人难以体会。几年前有次在非洲寻找化石,半路突遇沙尘暴,唐新良和助手险些丢命。但唐新良说,发现化石那一刻的兴奋,会立刻冲淡所有的辛苦。 在众多的化石猎人中,最顶尖的要数唐新良这种与科研院校、地质专家合作的化石猎人。唐新良将许多珍稀化石标本提供给了科研院校,用于研究和科普,自己还为许多化石爱好者提供科普咨询。唐新良说,国内专门研究古生物的专家屈指可数,如果仅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中国大地,从而有大量野外发现,那几乎是不可能。在我国,古生物科研的标本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化石猎人的贡献。 记者 吴建勋 摄影报道
“化石猎人”
作者:吴建勋 时间:2022-05-10 地点:湖州->安吉县 类型:文化->民间收藏 || 文化->文物 || 科学->科考活动
1/9 aaa
主说明: 化石,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 一件化石标本,进入到博物馆及科研团队手中,要经过挖掘者、收藏者之手,这其中民间化石爱好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科普级别的玩家到专业挖掘和收藏,他们被统称为“化石猎人”。中国民间科普性质的寻找化石行为,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后,今年57岁的唐新良便是其中之一。 浙北南浔练市小镇上,唐新良的工作室位于练溪边一幢普通二层住宅,低调得甚至没有任何招牌,屋内却别有洞天。门口竖立的一块经历亿万年岁月的硅化木,透着古老沧桑。屋子里陈列的各种化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叶虫化石。是在我们湖州安吉发现的。”每一块化石,唐新良如数家珍。历经亿万年的熔铸,三叶虫的形骸如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出现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早期海洋的三叶虫是一类完全灭绝的古生代节肢动物,因背壳上有两条纵向背沟,上下分三节而得名。三叶虫化石是他收藏较多的一类,主要是距今5.4-4亿年。唐新良说,三叶虫代表的也是地球生命大爆炸时期,三叶虫之后的生命才有了进化,所以三叶虫是研究地球变迁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唐新良收藏了自寒武纪三叶虫到第四纪的各种脊椎动物、植物等化石近千件,堪称是一个多彩的史前生物世界。亿万年前,大自然用它的画笔在不同岩层上涂抹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引起我们无穷的联想、探究和感叹。在众多化石藏品中,有一件鱼龙化石引人注目。鱼龙是恐龙的“远亲”,是一种重新回到海里生活的爬行动物,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大概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还有一件来自喜马拉雅山顶形似海螺的菊石化石,产于4000-5000米的侏罗纪地层中,距今1.5亿年左右,现早已灭绝。“要知道,那个时候,当今世界屋脊仍是一片汪洋。”展馆中,一块长1米左右的鹦鹉嘴龙化石,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恐龙,“可以遐想亿万年前的那一场地球灾难是何等的悲怆。”唐新良感叹道。 原始化石其实就是一块石头,有些能看到一些印记,有些连印记都看不到。唐新良拿到这些化石后,要按照岩层的缝隙和痕迹一点点的敲碎、打磨,让化石里的古生物凸显出来,一些三叶虫和菊石从化石中凸显出来,就好像石头上趴着一只虫子,连触角都清晰可见。这一项工作需要十分的耐心,如果要精修还要花更长的时间。 并非地质专业出身的唐新良,上世纪80年代就随舅舅到上海做煤炭生意,由于头脑活络,待人诚恳,唐新良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唐新良痴迷上了奇石收藏。而开始涉猎化古,则是在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宝石展上。当他看到2.5亿年历史的”海百合“化石时,一下子就挪不动脚步了。“我当时惊住了,没想到在亿万年前,居然还有长得像花一样的生物。”从那刻起,唐新良就开始了古生物化石的收藏,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化石猎人”。直到2000年,唐新良遇到地质专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殷苏杭教授,这才真正为他打开了一扇化石之门。二十多年来,唐新良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化石产地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跑遍周围的七、八个国家。 早些年,在长兴煤山、安吉等地也常能发现一些笔石、菊石等化石,但湖州并不是化石主产区,如今已经很少能够再找到昆虫的化石,只能找一些图案漂亮的植物化石。遇上节假日,唐新良依然会约上殷苏杭教授等专家一起到野外考察,每次外出,随身带的装备很简单——地质锤和手套,还有一袋干粮。许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地,但只要见到有祼露出来的岩石,他们就会停下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如果是沉积岩,就有可能藏着化石。”唐新良说,第一次到野外,看到岩石上留下的植物叶片印痕,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与亿万年前的地球生物有了某种联系。 要不是疫情,唐新良几乎每年大半时间都在外,个中艰辛和心酸,外人难以体会。几年前有次在非洲寻找化石,半路突遇沙尘暴,唐新良和助手险些丢命。但唐新良说,发现化石那一刻的兴奋,会立刻冲淡所有的辛苦。 在众多的化石猎人中,最顶尖的要数唐新良这种与科研院校、地质专家合作的化石猎人。唐新良将许多珍稀化石标本提供给了科研院校,用于研究和科普,自己还为许多化石爱好者提供科普咨询。唐新良说,国内专门研究古生物的专家屈指可数,如果仅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中国大地,从而有大量野外发现,那几乎是不可能。在我国,古生物科研的标本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化石猎人的贡献。 记者 吴建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