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说明: 眼前这块一人多高的“太湖石”,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艺术品,虽然有些抽象,但不难看出这件竹编的技艺之精巧,制作之精细。这是竹编艺人黄大青的得意之作。黄大青说,从构想设计到编制完成,他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黄大青是安吉章村镇章村村的一名竹编艺人,今年69岁,已经从事竹编行业50多年。黄大青从小就对竹编有着浓厚兴趣。17岁他进到村里一家竹器厂,跟着老师傅陈西清学竹编。从此,手中的竹丝不曾放下。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黄大青的“大青竹艺”工作坊,还未进门就见到黄大青编织的身影。一双灵巧的手在竹丝间灵活穿梭,手指翻飞之间,一根根翠竹化身竹篮、竹箩、竹编灯罩……各种各样的竹编制品堆满了屋子,更有牛羊马等各种造型的竹工艺品,新颖别致。黄大青说,这些竹制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之时既注重艺术设计,又兼顾实用价值。
“我们章村到处种有竹子,竹制品在家里随处可见,竹编在当时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说话间,老人手中的活不曾停下。一手精湛的竹编技术,是靠时间打磨出来的。在黄大青的学艺生涯中,3年学徒,4年“半作”,7年后,他才正式出来单做。竹编工艺品造型简单,但工艺复杂,一开始就要经过上山挑选毛竹、刮节、劈篾、过剑门、刮光等多道工序,才算是做好了竹编条。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原来粗糙厚重的毛竹摇身一变成宽不到一厘米的竹篾,胸有成竹的自信源自于多年竹编练就的手感和经验。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黄大青伤痕累累的双手,便是竹条经年累月留下的“印记”。对于黄大青来说,手受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手上扎了刺,还得忍着痛继续编,拔不出来,也只有用创口贴简单处理。
在黄大青看来,精湛的技艺除了需要日积月累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动脑筋。“不管编什么形状,只要在脑子里过一遍,就知道怎样编的效果最好!”他说。
黄大青编织的体积最大的一件作品,名为“大钟”。“高3米,直径2.7米,因为体积大,只好滚动着编。”黄大青说,这件作品整整用了30根竹子。
渐渐地,凭借“艺臻完美”的技艺,黄大青在这个不起眼的小行业里闯出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请他做竹编。
2009年,黄大青经过中国美院邱志杰教授的牵线,远赴非洲参加国家林业局的一个援外项目,一待就是2年,他耐心地将竹编技艺传授给国外友人。回国后,黄大青便与邱志杰教授长期合作,乡村手艺与美院设计结合,现代美学赋予了这项非遗传承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黄大青的竹艺作品走向香港、广东、云南等全国各地,还有一只“独角兽”的作品走向了国外。
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旅游兴起,竹编这门古老的手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安吉许多民宿酒店十分青睐黄大青的竹编工艺品。“现在来章村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喜欢我的竹制工艺品,订单量也越来越大。”黄大青说,自己已经编了五十多年了,以后还会一直编下去的。因为竹编工作很辛苦,不少徒弟都改行了,黄大青最大的心愿是想有个传承人,希望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可以变得“高大上”的技艺。 记者 吴建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