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说明:南浔区双林镇老街上有一家白铁铺,店主金永毛今年62岁,白铁人生已逾24个年头。每日清晨,清脆悦耳的敲打声从小铺传出,唤醒沉睡的老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金师傅所在的毛纺织厂改制,他便跟随父亲,自谋生路干起了白铁匠人生。在那个物质生活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使用的都是白铁皮打造的各种家用器具,水桶、舀子、畚箕、漏斗……街坊邻居的家用器具坏了,都拿到他这里修补,邻居很信任他的手艺。金师傅说,那时候白铁匠很吃香,还会有人专程上门定制,一件白铁制品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店铺生意足够养家糊口。
金师傅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常年需要拄拐杖行走,但是打起白铁来,就很少坐下休息,有时一站就是一上午。划线、剪裁、切割、敲打......每块白铁皮在金师傅手中,可圆、可方、可异形,每个衔接处都严丝合缝,经过千百次的敲打,最后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器具。几十年的坚守,在乡亲们眼里,金师傅也算得上是个“能人”。
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白铁制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年畅销的白铁制品,如今鲜有人问津。“时代在发展,可惜的是我的手艺得不到传承。”金师傅无奈地说着,继续拿起铁皮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金师傅的店铺里,每天都会有好几波街坊邻居来唠嗑,小小的白铁铺也是邻居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也舍不得放弃这门手艺。多少挣点钱,也为有需要的街坊邻居服务。”金师傅说,他会一直做下去。
见习记者 施莉娜 摄影报道